【OT宅媽聊發展-形狀鑲嵌】
形狀鑲嵌,是把形狀相對應放進形狀洞裡,坊間常見的形狀盒、形狀板都是類似的概念設計。
形狀鑲嵌在臨床評估中,是個指標。而臨床治療師除了看寶寶會不會、有無通過外,更會從寶寶操作過程中,去觀察寶寶視知覺、手指靈活度、以及對於提示示範的模仿與跟從理解程度。
玩形狀鑲嵌前,寶寶同樣要具備前驅能力。先前宅媽一直鼓吹大家多讓寶寶玩的容器玩法,就是其一。
寶寶要先有物品能放入一個有範圍的洞裡,這有範圍的洞從大箱子、大桶子,慢慢縮小成罐子、瓶子。而在寶寶操作過程中,會去理解到,太大的放不進去小洞裡、長的要轉方向才放得進。
這期間,寶寶手拿物品能力隨之提升,拿玩具不再只會整個手掌抓握,而是可以用手指來拿(玩具可不碰到掌心)。仔細觀察,會發現寶寶多用前三指來拿玩具!
之後,當寶寶會開始把柱狀物放入洞中,也就是類似插棒的玩法,就能開始讓寶寶玩形狀鑲嵌了。
1歲左右可先從單一圓形開始,這是最接近容器和插棒玩法,不用旋轉對齊角度,只要對準洞口放入,對剛接觸的寶寶而言,十分有成就感。😁
宅媽家的妹妹,今天開始會去對準放入圓形,完成還會自己拍拍手開心笑,之後還樂此不疲玩上一段時間。😘
最後,再來個小小動腦時間,請問基礎三種形狀(方形、圓形、三角形),形狀鑲嵌玩法,由簡單到困難依序為?🤔
#形狀鑲嵌